2021年6月29日,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学院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上海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戴健教授发布《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发布会由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主持。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以及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红生。
本次发布会延续往年形式,以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发布主体,由戴健教授对2020年度评估工作展开具体解读。2020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总分为254.4分,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本市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均有所提升,市民总体健康水平良好。本年度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为45.3亿元;可供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5平米;在防控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上海在办赛过程中不断创新举措、突破常规,通过举办线上赛事,结合“赛事+商圈”“赛事+文化”“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办赛模式,调动市场热情,赛场活力生机盎然。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全年共举办赛事活动约7100场,共有1093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线上赛事活动800场,参与人次643万;线下赛事活动6300场,参与人次450万,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其次为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增加体力活动等;快走(健步走)、跑步、骑自行车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最常采用的锻炼项目。受到疫情影响,占地面积小、可在户内进行的跳绳、踢毽等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人数大幅上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占常住人口比例保持稳定,达2.5‰;青少年学生、成老年人体质达标率及优良率稳定提升;与2019年度相比,整体上海市民健身素养有所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本年度的评估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十三个核心指标进行分析:投入类指标方面,“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在“十三五”期间有所波动,表明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发展上的总体投入不足,未来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产出类指标方面,以社区为中心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卓有成效,健身环境在“十三五”期间得到明显改善。而受到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与人口快速导入因素影响,健身设施供给不足的短板问题仍然凸显;健身组织和社会指导员数量稳步增长,但仍存在着结构不平衡,活跃度不高的问题;结果类指标方面,上海市民总体体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行为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上海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对全民健身“300指数”评估工作进行了肯定,并对2020年的上海全民健身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十三五”圆满收官,完成主要目标任务;二是围绕市民健身需求,增加体育设施供给;三是搭建全民健身平台,创新举办赛事活动;四是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引导市民科学健身;五是首推体育消费券配送,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看到成绩的同时,上海全民健身在健身场地、健身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同时积极编制“十四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自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首次向社会公布以来,我校连续九年接受市体育局委托,由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重点创新团队作为第三方承担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的评估工作。在今年,团队更加注重数据来源的多元性,分别从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媒体监测、街头拦截和网络问卷等获取,由市体育局、市教委填报、区体育局和街镇填报。最终形成《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及《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研究报告》(由2020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区级评估报告、2020年上海体育微信公众号评估报告以及2020年上海市居民健身状况及体育素养调查报告组成),研究成果也得到多家媒体关注。我校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负责人、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戴健教授表示,全民健身300指数将以前期工作经验为基础,以提升公众健身参与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工作着眼点,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启动研制顺应新时代体育发展潮流的新周期指标体系,并充分发挥上海体育学院专业优势,积极为上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前沿与决策建议。
[作者/熊行雯、王雪如 摄影/王飞]
[报送单位/必赢亚州手机网站]
[责任编辑/董杨华]